1955年,孙立人被软禁在台湾。尽管身陷困境安全配资平台排名,孙立人并未因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沮丧,反而是远在大陆的战友墓地遭到破坏一事令他愁眉不展,寝食难安。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他,令他始终放不下。
1985年,孙立人的义子揭钧从加拿大返回台湾,孙立人见到他时,立刻交代了几件重要的事,其中第一件就是请求他帮助寻找并修复齐将军的墓。事实上,除了揭钧,孙立人已经托付了许多人去做这件事,希望能够尽早修复齐学启将军的墓地。
最终,在一位护林工人的协助下,墓地的位置终于被找到了,位于长沙岳麓山。然而,由于长期无人管理,墓地早已年久失修,亟需修复。孙立人虽然被软禁多年,手头并不宽裕,但他依然决定采取行动。他立刻在台湾发动募捐活动,最终筹得了6000美元,并通过人手将这些资金送回长沙,完成了修墓的任务。
展开剩余79%1990年,齐学启将军的墓地终于完成了修缮。孙立人将修复消息告诉齐将军的亲属,并在信中写下了感人的话语:“令尊与立人情同手足,不幸为国捐躯,虽已名垂青史,然在生交谊四十余年,未曾暂去于心。今者墓道重新,或许能稍慰在天之灵,惜乎衰迈,未能亲临一拜,为阙然耳。”这些话语表达了孙立人对齐学启将军深厚的情谊和无尽的思念。
齐学启将军,作为孙立人最亲密的战友之一,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。2014年,齐学启的墓地被列为长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在文物碑揭牌仪式上,齐学启将军的后代、孙立人将军的儿子孙天平,及众多抗战老兵的后代都参加了这一庄严的纪念活动。现场的气氛庄重肃穆,大家在墓前默哀,三鞠躬,以表敬意。同时,齐学启的后代和抗战老兵们还齐声唱起《新一军军歌》,这首歌深情激昂,让在场的人们眼含热泪,哽咽不已。
那么,齐学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,才会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呢?齐学启出生于湖南宁乡的一个书香世家,父亲齐璜是位学识渊博的士人,他曾远赴日本留学,回国后创办了学校,致力于传播新思想和新教育。齐璜的教育理念影响了齐学启,家庭环境使得他从小便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。
齐学启不仅学有所成,他还是家中唯一的儿子,受到了父亲的特别培养。在他的家庭中,父亲齐璜与二妹齐新和哥哥齐学启被誉为“齐氏三杰”。齐学启的求学之路也十分顺利,1914年,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,在清华大学度过了九年时光。在这里,他与孙立人成为了同班同学,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。
五四运动爆发后,齐学启和孙立人积极参与了抗议活动,投入到了爱国主义的潮流中。齐学启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化,并开始萌发“救亡图存”的强烈情感。与此同时,齐学启与梁实秋、顾毓琇等人组建了一个文学社团,进一步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思想深度。
1923年,齐学启毕业后,按照父亲的建议,他本该攻读电气或冶金等工科,但他毅然选择了武道,并考入了美国的诺维奇军校,学习骑兵专业。在美国留学期间,齐学启不仅成绩优异,多次获得军事奖项,还因遭遇外国人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,更加坚定了走军事道路的决心。
1929年,齐学启回国后,曾在黄埔军校和清华大学任教。但他很快放下了讲坛,投身军旅,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。1932年,上海发生了“一·二八”事变,齐学启迅速率领宪兵六团投入抗战。战后,宪兵六团改编为上海保安第二团,继续维持上海的治安。
1937年,淞沪会战爆发,齐学启率部勇敢作战,尽管战败,但他依然坚守信念,响应孙立人的召唤,前往长沙组建缉私总队。为了训练出一支精锐之师,齐学启精心设计部队的训练计划,注重纪律和执行力,赢得了战士们的尊敬和爱戴。
随着局势变化,齐学启和部队被迫转移至贵州继续训练。这支部队后来被编入新38师,并加入了66军序列。1941年,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齐学启随部队远征缅甸,参与了多次战斗。在仁安羌一战中,齐学启和孙立人带领的新38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,声名远扬。
然而,在撤退过程中,齐学启与十几名伤兵迷失了与部队的联系,并被日军俘虏。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,齐学启毫不屈服,坚决表示“杀不可辱”,甚至准备自刎。日军对他的坚定意志表示敬意,向他敬礼。最终,齐学启被送到仰光战俘营。
在战俘营中,齐学启经受了长期的酷刑与折磨,尽管如此,他始终没有屈服。1945年,临近抗战胜利之际,一些汉奸因担心自己的行径暴露,残忍地刺杀了齐学启。齐学启未能及时得到治疗,伤势加重,壮烈牺牲,享年45岁。
在齐学启牺牲后安全配资平台排名,孙立人通过各种途径将他的遗体接回长沙,并为他亲自安排了后事。国民政府追授齐学启为陆军中将,以表彰他为国家和民族所作出的卓越贡献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杠杆配资公司网站_股票杠杆平台app_配资网平台大全app观点